近年来,黟县洪星乡以“公共文化空间+”模式为抓手,创新打造集文化惠民、乡土传承、产业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更具活力,切实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生活幸福感。
“公共文化空间+多元活动”,擦亮“惠民服务品牌”。依托乡级文化中心,整合文艺展演、技能培训、科普教育等六大功能,结合劳动节、国庆节等重要节点及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文化下乡”“生活科普”等主题活动10余场,惠及群众超500人次。针对“一老一小”群体,开设老年健康讲座、智能手机课堂、非遗手工课等定制化服务10余次,实现文化服务精准覆盖,让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成为群众的精神乐园。
“公共文化空间+乡土根脉”,铸就“乡愁文化地标”。深入挖掘洪星乡红色历史、农耕文化、民俗技艺等本土资源,打造“红色村史馆”“非遗工坊”等主题展区,通过实物展陈、影像记录、互动体验等形式,全景式呈现洪星乡的历史脉络与发展成就,成为传承乡土文化、凝聚乡情乡谊的重要载体。同时,积极引导群众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自编、自导、自演各类演出,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乡村春晚”“送戏下乡”等演出4场,惠及群众300余人次。
“公共文化空间+产业振兴”,激活“乡村经济动能”。创新“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设立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集中展示洪星高山茶叶、生态竹笋、特色竹编等20余种优质农副产品,推动山货出山。通过文旅融合项目,开发乡土研学、生态观光等特色旅游线路,带动周边村民就业100余人次,年均为村集体增收超20万元,实现文化赋能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未来,洪星乡将持续深化“公共文化空间+”模式,以文化之力润泽民心,以产业之兴撬动发展,绘就民生幸福与乡村繁荣的崭新画卷。(石如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