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十年来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发布主题:黄山市十年来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发布时间:2022年9月13日
发布地点:黄山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新闻发布人:黄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谢一刚
发布实录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标准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倾力打造五个之城,谋划实施、滚动推进了一大批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十年来,我们坚持项目为王,聚力打造发展引擎。项目投资是稳定经济的“压舱石”。十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上项目、稳投资”为核心,全力以赴抓谋划、抓跑办、抓争取、抓调度,重点项目建设成果业绩不断刷新。这十年,全市累计实施市级重点项目超1700个,平均每年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抢抓政策机遇,全力以赴对上争取。这十年,全市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及省级资金项目1076个,到位资金69.2亿元;2019年专项债政策实施以来,共争取专项债项目233个,发行专项债券171.9亿元。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落实见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9.8%,切实发挥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十年来,我们坚持项目引领,持续厚植发展沃土。“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十年来,我市聚焦审批改革、服务效能、平台建设,为项目落地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审批改革上,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核准办结时间分别压缩为即办件和1个工作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由法定20个工作日压缩为1个工作日。服务效能上,创新建立重点项目横向并联和纵向打通协调机制,多部门联动协调推进项目卡顿问题,全力推进项目早开工、早建设。平台建设上,以一系列重大活动、重大展会为抓手,为客商搭建交流平台,黄山发展大会已经成为黄山“双招双引”的重要品牌,2019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共签约项目279个、协议投资总额达1510.4亿元,今年11月还将举办第四届。
十年来,我们坚持项目支撑,加快汇聚发展动能。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脊梁。十年来,我市坚持产业思维,突出产业项目主攻方向,初步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汽车电子、新材料和绿色软包装、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生命健康、绿色食品、徽州古建等九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建成小罐茶运营总部基地、神剑新材料、百诺佳高端“介入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芯微电子、博蓝特等产业项目。一个个项目正加速转化为市场主体、发展实体,十年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24.8%提升到2021年的51.5%,位居全省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速度不断加快。
十年来,我们坚持项目优先,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大交通引领大开放、大发展。十年来,我市抢抓战略机遇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创“全域旅游”新局面夯实路网基础。我市已跻身全国“50+4”铁路枢纽城市,建成、在建和规划高铁10条、高速10条,未来将是长三角第五大高铁枢纽。“十三五”末,境内铁路营运里程约264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24公里,密度126公里/万平方公里。屯溪机场迁建、黄衢高铁、新安江旅游航道、市域旅游铁路、德上高速祁门至皖赣界段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一港两轨十铁十路”的综合交通格局加快构建,即将实现“县县通高铁”和1-2小时直达长三角重点城市,3-5小时通达京津冀、粤港澳、湘鄂赣主要城市。
十年来,我们坚持项目带动,充分激发发展活力。提升城乡品质、改善民生福祉,离不开项目带动。十年来,我市坚持提能级、塑特色、强底蕴,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聚焦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市政设施、教育卫生等实施一批项目。黄山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圆满完工,被世行评价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践行‘两山’理论、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典范”。亚行贷款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被财政部、亚行评选为2021年度最佳表现贷款项目。近年来先后投资百亿元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黎阳in巷成为市场新宠,屯溪老街河街即将正式开街。旅游风景道、东黄山开发等重大文旅项目加快推进。市传染病医院、市医院妇女儿童分院、皖南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开工建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十年的砥砺奋斗,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最后,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发改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真诚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加大发改工作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发改工作的良好氛围。
谢谢大家!